目前分類:禧年報 (66)
- Jun 05 Sat 2010 11:23
一個完整的生命
- Jun 05 Sat 2010 11:22
保險,保險
愛德華勞德(Edward Lloyd)給近代社會文明所帶來深遠的影響是他始料所不能及的。可考據的最早年代是西元一六八八年,算起來應該是三百一十一年以前了。勞德先生在泰晤士河畔開了一家咖啡店,每天在店裏進出的有富商、有銀行家、有船主和航海家。當時方興的航海事業漸漸脫去探險家的外衣,戴上了遠洋貿易商的高頂禮帽。為了分擔航行上不測風雲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,船東、貨主、船長和投資家(最古老的風險性投資者)在勞德的咖啡店把船隻的價值,運送的貨物寫在不同的合約上,藉著不同的合約來分攤風險。陶爾街(Tower Street)在倫敦市不算是大街,側身其間的勞德咖啡店卻是現代保險業的濫觴。舉市聞名的Lloyd of London保險業的牛耳即源於此。環顧現代發達的保險業,保單種類之多,涵蓋之廣是常人無法領略的。產險、水險、火險、壽險、健康險、旅行平安險,各種保單所投保的標的物有動產、不動產,也有和人身有關的;只要有人投保的,就有公司承保。有趣的是動產和不動產的保險,的確是非常科學的用數學方法,把各種風險的可能按機率分攤,對產物的主人提供保障。但是舉凡與人身有關的保險,總給人一種矛盾和諷刺的味道在裏面。生命和健康要如何保險呢?索賠和給付的時候,不就是生命和健康失去的時候麼?平安又要如何來保障呢?親愛的朋友,近世紀的文明把這些名詞用想當然爾的手段種植在我們的生活裏。生命、健康和平安真的能投保麼?如果能的話,那我們應該也可以價購喜樂、能力和愛情,來頂替我們的憂鬱、無助和寂寞了。親愛的朋友!你買了保險麼?你買的是甚麼保險?
- Apr 12 Mon 2010 10:32
你還有多少時間
- Apr 06 Tue 2010 13:51
今天的井旁多了一個人
那天,主耶穌在敘加的雅各井旁,遇見一位不願意和大伙兒一同打水的撒瑪利亞婦人,大約是在午後六時。當時主耶穌是在從猶太,途經撒瑪利亞往加利利路上;長途跋涉,又累又渴;將近用飯的時分,耶穌向打水的婦人說,『請給我水喝。』
- Apr 06 Tue 2010 13:48
人是因作好得救麼?
- Mar 19 Fri 2010 11:17
生命的復活─神救恩的原則
七月二十九日,全臺灣發生五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停電事件。三小時之久,全臺灣一片漆黑。第二天從南到北,街頭巷尾議論紛紛,挾兩國論的發酵作用,各種陰謀論四起。據報載,該事件肇因於臺南左鎮一座輸電鐵塔倒塌,僅新竹科學園區即損失約十億,其餘所謂政治、社會損失則難以估計。事實上,後續幾天,全國通電事宜仍難完全恢復;沒有電,沒有足彀能源供應,所帶來的恐慌、不便、與錯愕,令所有居民寢食難安。停電的話題,佔據了所有媒體的主要版面。該事件透露出整個社會措手不及、軟弱無能的訊息。
- Mar 12 Fri 2010 11:25
當你對人類有了愛
我生長在路易士安那州巴頓蘭市一個保守的中上等家庭裏。父親當醫生,母親是學藝術的;但我從小最有興趣的卻是政治,記得讀小學的時候,我為了要看奇普馬利森先生到底能不能當選州長,而瘋狂的整夜不睡,等待選舉開票的結果。
- Mar 12 Fri 2010 11:24
伯大尼
伯大尼希臘原文為棗或無花果之家,意困苦之家。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麓,(可十一11,路二一37,)是約但河西一個小小的村莊,離耶路撒冷約六里之遙,在耶路撒冷通往耶利哥城的路上,四圍是綠色的丘陵臺地,和生趣盎然的橄欖樹。前往耶路撒冷的客旅,常在此歇宿。馬大、馬利亞、和她們的弟弟拉撒路家居於此,患痲瘋的西門也客居此地。(約十一1,太二六6。)
- Mar 12 Fri 2010 11:23
似曾相識的乾渴
耶和華對摩西說,你曉諭以色人說,這七月十五日是住棚節,要在耶和華面前守這節七日。… 你們收藏了地的出產,… 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,…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。…這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。…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…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。
- Mar 01 Mon 2010 16:49
我見我思─自信,迷信,信心
事實上,人的自己並不可靠, 人的身體不可靠,人的意志也不可靠;外在的體力不可靠,內裏的判斷力也不可靠。世界上沒有一個人,能樣樣事都依靠自己,相信自己。許多事需要靠人,相信人。求學問要相信老師,有疾病要相信醫師,買藥要相信藥劑師,捉賊要相信警察,開一桌酒席要相信廚師,報稅要相信會計師,上法庭要相信律師;大事小事,都要相信別人,一個單相信自己的人,在這個社會中是無法生存的。
- Mar 01 Mon 2010 16:48
真理講譚─重生
有一天,一個法利賽人,是猶太人的官,趁著夜色來見耶穌,想就教於祂,如何使自己的行為規範更上層樓。然而耶穌對他說,『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見神的國。』尼哥底母覺得主耶穌有點答非所問,頗感疑惑的說,『人已經老了,如何能重生?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?』耶穌回答說,『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人若不是從水和靈生的,就不能進神的國。從肉體生的,就是肉體;從那靈生的,就是靈。』(約三1~6。)
- Mar 01 Mon 2010 16:47
神愛世人
全本聖經沒有一節不包含神的啟示,當然全本聖經也沒有一節包含神的全部啟示。要選出一節聖經,是大多數人中肯的認同為包含神對人完整的啟示的,則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應屬首選。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說:『神愛世人,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,叫一切信入祂的,不至滅亡,反得永遠的生命。』這節聖經,多少傳道人用作講道主題,多少傳福音者用作福音信息,又有多少人因這節聖經得救而認識真理。無可否認,這節聖經把聖經中幾個最重要的題目都點出來了。這節聖經說到『神』,說到『人』,說到『獨生子』,說到『信』,說到『滅亡』,也說到『永遠的生命』。
- Jan 19 Tue 2010 15:41
旅行
神是行李,神是指向儀,神是食物、飲水,神是會說話的地圖。神是山河泉野,是晨曦夜宿;神是亞伯拉罕在風裏支起的小帳棚。在亞伯拉罕的旅程中,神成為他從未經歷過的安息。如今,我們也正在途中。
- Jan 19 Tue 2010 15:40
神蹟
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喜歡追求神蹟。聖經上說,猶太人是求神蹟,希利尼人是尋求智慧。(林前一22。)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,有一些熱中猶太教的理論家和實行家向祂提出一個挑戰。他們要耶穌顯個神蹟給大家看看。主耶穌不疾不徐的說,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,再沒有神蹟了。(太十二39。)約拿的神蹟,記載在舊約聖經,說到約拿三日三夜在一條大魚的腹中,後來被吐在旱地上。為的是耶和華神要他向外邦人(非猶太人)傳耶和華神的救恩。大家都知道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乃是豫表主耶穌的死。只是這個部分並不是神蹟的,神蹟乃是三日三夜之後基督的復活。
- Jan 14 Thu 2010 08:52
甚麼是得救的必要條件
照著聖經來看,得救的條件只有一個,就是信,用不著在信以外再加上甚麼。可是在傳統文化和宗教的思維方法之下我們總是想,信了還不夠,總得在信以外再加上一些甚麼才能得救。這是因為不明白到底我們是信些甚麼,到底甚麼是信,活的信心到底能產生甚麼結果,活的信心的表現到底是甚麼。一個人如果真是信了,他就得救了,不需要另加任何其他的條件。現在我們要來看七個不是得救的條件:
- Jan 14 Thu 2010 08:49
細說禧年─一切應心,萬事如意
幾十個世紀以來,古老的以色列民族,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,和豐沛的文化資產,在人類文化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凡其所有典章制度、民俗風情,多有為其他民族因襲沿用者。其間耐人尋味,且饒富啟示的,要算五十年一次的『禧年』了。